新闻中心

农机企业应加强创新型研发体系建设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0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创新型研发体系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的核心要素、重要力量。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研发体系建设,实施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目标又好又快发展,愈发显得尤为迫切、十分重要。

农机企业应加强创新型研发体系建设

【概要描述】创新型研发体系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的核心要素、重要力量。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研发体系建设,实施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目标又好又快发展,愈发显得尤为迫切、十分重要。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02
  • 访问量:0
详情

  创新型研发体系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的核心要素、重要力量。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研发体系建设,实施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目标又好又快发展,愈发显得尤为迫切、十分重要。

  一、我国农机企业研发体系建设不断发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耕地不用牛”的理想,我国自主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应运而生,从此拉开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经过50多年的不懈追求和发展,我国农机农机企业形成了支撑企业自身发展的研发体系。

  (一)产业平台不断拓展。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从无到有、滚动发展,基本满足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需求。一是产品市场满足率不断提高。截至到2010年已经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十四大类三千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产品市场满足度达90%。二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农机化科技创新投入近6亿元,为农业装备技术研发和集成提供了物质保证。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我国一些大型农机企业研发投入已经接近销售收入的5%。三是关键产品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高速插秧机关键部件与产品、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等取得实质性突破,电控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已经实现小批量制造,静液压传动中轮拖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企业创新体系稳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外部先进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已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现代农业装备领域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布局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显着增强。我国农机制造企业中国一拖、雷沃重工、山东五征等农机企业已经拥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为企业掌握农机前沿技术,推动自主创新,推进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农机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意识,将把产学研合作摆上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共同开发未来型科研成果,将其迅速转化为未来竞争优势,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发挥出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多年来,成功从国外引进、消化和吸收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先进技术,同国际先进产品的差距、技术研发周期不断缩短,扩大了企业发展空间。

  (三)农机企业研发人才建设得到加强。我国农机新兴企业近年的快速发展模式已经充分验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主要农机企业基本建立健全了招人、育人、用人、留人制度,构筑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培训平台。在招聘方面,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改革中发展,为农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科技人才;企业外部猎取人才方式不断拓展,为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证。我国主要农机企业纷纷利用内外部资源,通过内部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构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研发团队。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项目制、期权期股、职业经理人等举措,给能干者以舞台、干成者以待遇,保持研发团队的活力。

  二、农机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机企业同质化产品竞争严重,高端人才奇缺,同国外同类产品仍有不小的差距,其本质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研发体系支撑企业走差异化创新之路。

  (一)企业创新能力不高。我国当前仅有30%左右的农机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新技术来源上,据调研,大多数农机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仅占6%左右,向国内科研机构购买技术占40%以上,企业内研发主要集中在产品持续改进、改型上。在技术转化上,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周期较长,跟不上技术升级换代的步伐。在技术投入上,企业研发投入,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往往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却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机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不足2%,缺乏投入的力度,比跨国公司平均水平整整小了一倍多。在研发模式上,由于多年来一直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缺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缺乏积累。

  (二)人才创新模式急需提高。部分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缺乏利用外部先进稀缺研发资源进行互补的方法和手段,产学研机制未建立健全,自身研发能力偏低,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先进适用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引进模式能力单薄,传统观念浓厚,缺乏创新的思维。在研发团队上,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农机企业高端研发人员更是偏少,特别是在国家层面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严重不足,普通研发人员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人员不到2%,人员严重缺失,难以支撑研发体系的高效运作。特别是一些传统农机企业,受体制、文化、地缘、人缘、亲缘的影响,“圈内人共享”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精确化识才、用才机制,自觉不自觉排斥了一些外部优秀的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内部优秀人才的使用,造成新生力量不能进入、成熟人才持续流失的现象,已经成为行业高度关注的共性问题。

  (三)农机企业研发管理体系不完善。农机企业研发组织、研发流程、劳动价值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组织和规划,不能产生聚合效应,分散、制约了有限资源的能量化发挥。一是研发人员发展通道不畅,受待遇、薪酬的影响,优秀研发人员多被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够持续从事企业发展工作。二是企业招聘方式单一,缺少和国内外招聘机构的合作,同时,注重招聘不注重使用和后期的培养。培训制度、培训模式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三是研发绩效往往缺乏衡量标准。薪酬绩效机制简单,对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绩效缺乏有效评估,大锅饭行为普遍;薪酬调整、奖金分配缺乏考量依据,不利于员工工作改进和能力提升。研发组织和流程的缺乏有效运作的边界条件,制约了研发人员首创精神发挥。

  三、尽快加强农机企业研发团队建设

  我国农机企业要跟上国际先进产品研发步伐,就应瞄准国际行业走向,创新研发模式,变“以我为主”为“为我利用”并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并重,招聘、吸收国内外专家团队或领军人才,构筑产学研用闭环研发体系,畅通流程通道,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产品,提高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步伐。当前,越来越多的跨过农机公司到国内建厂、销售,国内农机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竞争,正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更趋优化。一是抓住机遇,农机企业应结合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复式作业、节水灌溉、旱作农业、降耗增效、生态农业等实际状况,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加强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尽快提升自身技术,增加竞争筹码。二是按照用户要求,着眼于大拖电控动力换档、中拖静液压传动及配套农机具的前沿技术领域、整机开发及匹配技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重点,以产品成套为目标,加大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等先进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农业装备向大型化、广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早日实现产品的升级和换代,承接发展机遇。三是努力突破农机关键零部件绿色数字化设计、精益制造、信息化与智能化、可靠性与试验检测等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

  (二)创新研发模式建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选择、引进、整合、使用先进的技术运营等资源,形成研发价值网络,创新研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联合研发,快速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增加技术积累和储备;以市场换技术,以发展换空间,创新与国外先进企业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模式,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成长路径,快速提升适应市场竞争的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培育基于全球的优化供应商网络,推进价值联盟,让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研发的体系之中,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针对性地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三是以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规模的产品为核心,创新新的研发模式,聚焦优势资源,实施战略联盟、战略合作体一体化推进,不断实施新的突破,构筑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产业链条。

  (三)加强研发团队建设。研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稀缺资源,是研发体系建设的核心单元,只有建立起高效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发挥研发人员的首创精神,才能不断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阶段性发展需求的培训制度、平台,着力培训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利用国内外猎头公司和网络、媒体等多种载体,立足国际视野,招聘、引进企业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及专家团队,形成结构科学、层次合理、有效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二是创新分配模式,建立与国内外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创业与分配,采取期权、期股和项目分红等方式,构建富有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给想干者、能干者、干成者以机会、平台和激励,为企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三是强化公平竞争机制,建立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体系,选择与市场接轨的激励机制;建立成果有效共享的激励体系,缩短新品开发的周期,提高新品质量。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新闻

页面版权 ©  河南千里机械有限公司        豫ICP备06002704号      本网站支持IPV6

页面版权 ©  河南千里机械有限公司

豫ICP备06002704号    本网站支持IPV6